科技創業
創業絕對是一個充滿熱情的過程,有時候創業的前提不一定是賺錢,也或許只是想要完成某個夢想,或者完成一件對有意義有貢獻的事物。
我們談的科技創業與傳統創業在性質上有些不同,隨著網路科技的普及化,這世界充滿大量免費開放的軟體與硬體資源,使得每個科技人的創業門檻變得相當接近,網路資源多到幾乎可以解決大多數的問題。想要各憑本事打下一片江山,全靠自身的能力與努力。
在職創業
創業本來就是一種投資,投資的可能是金錢或是時間,我想小資族能投入的大概會是時間比較多。但創業有風險,辭掉工作全心投入創業雖可爭取較多的開發時間,但是對於有家庭要養的小資族可能就不適合了,維持生活還是首要考量,我們總不能讓家人一同承擔喝西北風的風險吧!那麼另一個選擇就是「在職創業」,說在職創業倒不如說是「在職期間體驗創業過程」比較恰當。創業的過程中可是會學習到很多經驗的,即使失敗也是一種很棒的體驗。
我認為的在職創業只是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,逐步打造心中產品或服務,進而推出市場試探機會,若是真的獲得良好回饋再辭掉工作全心投入也不遲。相信我,用自己新鮮的肝換來的成果是最甜美的。
創業空間不一定要在車庫
我們聽了太多國外的創業故事,這些童話故事的起源場景往往都是在車庫。說實在的,在台灣很少家庭有這樣的車庫空間,我們總不能在大樓停地下車位創業吧?更不要說機械式停車位了,整個搞笑也不是辦法!
一開始的創業別想太多,其實能落腳就行了,窩在書房或儲藏室也一樣能開發。主要其實只是保持一個專門思考與開發的創業空間,好讓我們隨時都可以進入狀況,畢竟開發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事。別想了快動手做吧,起了頭後面自然就有路可走了,俗話說:「橋到船頭自然直」(有Bug!)。
有效利用開發時間
既然不是全職投入,創業的時間絕對是非常少,而且非常珍貴。假設一天只能投入兩小時,而某個功能預估需要八小時才能完成,那麼怎麼辦?能夠連續進行工作效率會比較高,當騰不出這麼多時間時,切分工作是個好方法。想辦法打工作切分,變成一個一個小工作,這樣每天或每次的投入就會感覺有進度成長,事情進行自然會比較順利。假設您想完成一個 App 內購買的功能,舉例就可以切分為:研究 API 文件、測試 API 範例、設計使用者介面、實作某某介面、整合某某 API ... 等等許多小工作,這樣一兩週後這件事情就可以搞定了。
腦內開發
能開發的時間很少,而我們也不可能隨時有空隨時進行 Coding 或焊接電路,但我們生活中有很多時間是空閒的,比如走路去吃飯、等店員送餐、等咖啡之類的片斷時間,這些時間我通常也進行開發,只是在腦內進行,把握時間來思考與安排工作,或者思考昨天改的程式碼應該要怎麼測試,這樣真正能開發的時間一到 (通常是半夜),就可以馬上開始實作與測試。
持續關注市場動態
隨時注意產品相關的資訊,即時調整你的計畫。沒有什麼產品一開始就完整定義了設計與規格,也沒有什麼定了就不能改的事情,一切都會隨著市場與環境進行調整。我通常會把現在的成果給身旁的好朋友們看看,甚至提早 Release 到市場上 (MVP, Minimum Viable Product), 盡早獲取使用者回饋。把握時間,重新定義產品也是可能的。
此外一提,我認為的 MVP 並非充滿缺陷的產品,而是放棄大多數功能,只完成核心主要功能的產品。基本的品質要有,「快速且骯髒」其實是錯誤的,因為「髒,其實本來就快不了」。
保持體力、毅力
由於同時必須兼顧全職工作與家庭生活,要完成一項產品的開發,體力會是很大的挑戰,每天有規律的投入是個好方法,千萬不要熬夜開發,免得落入工作生活品質低落的循環中。
也因為能夠投入的時間不多,常常會造成開發進度緩慢,這個問題特別容易打擊毅力的持久性,建議在生活中多與朋友分享開發進度,多少可以獲得一些支持,好讓自己在想要放棄的時候有人可以拉你一把。
不做,你連失敗的機會都沒有
國旗歌唱:「創業維艱」可見創業有多難!根據調查,大多數的創新公司撐不過 18 個月,然而創新事業成功的機率只有 1%,但成功的獲利將會是投資的 1,000 倍以上。如果你最後失敗了也不打緊,別氣餒。比起沒有執行過的人來說,至少你失敗過,只要不是傾家盪產,我想你絕對不會後悔的,勇敢的面對失敗吧。
我並不是一個有經驗的創業者,最多算是個常失敗的產品製造者,產物大部分是一些奇怪的軟體或系統,當然我也沒有成功過,但還是依然渴望追求失敗。一年多前我決定每天投入 2 小時開發 App,經過很多孤獨的夜晚,至今終於完成,即使成果不如預期,但開發的過程其實相當耐人尋味,這個 Homework 也算是有始有終,也是我寫下這篇文章的原因。最後借用其他大師的話,勉勵擁有夢想的各位:「不做,你連失敗的機會都沒有!」